一臺電腦,一部手機,就可以在網上將農產品銷往全國各地。如今在廣信區,不少年輕人利用電商平臺返鄉創業,帶動村民一同奔小康。
“hello,hello,寶寶們,現在我們介紹一下這個筷子?!闭谥辈サ南脑姖亲饦蜞l羊石村人,1989年出生的他曾經是一名外企工程師。2015年他回到家鄉創業,建立了扶貧車間,專業生產加工竹制品,銷售渠道主要通過電商網絡。
疫情發生以來,許多農產品出現滯銷。面對風生水起的抖音平臺和直播帶貨,夏詩濤也嘗試著請專業主播帶貨,拍攝抖音小段子,走多平臺發展的道路。
和夏詩濤一樣,在尊橋鄉島山村,經營電商服務站的是一位80后的年輕人寇志凌,他給自己取了個外號叫“寇子哥”。曾經從事廚師多年的他,通過郵樂購、微店等電商平臺,把村里的各種土貨銷往了全國各地。合作社簽約的有30多戶貧困戶,每年可幫貧困戶代銷20多萬元的農副產品。
每天看著電腦和手機查看訂單,并根據訂單再去農戶家中去收貨,對農產品進行拍攝、上架、發貨,這就是寇子哥經營電商服務站的基本日常了。采訪當天,我們跟著寇子哥,一起去了村里的貧困戶家收購土雞。尊橋鄉島山村貧困戶寇冬英說,她養了235只雞鴨,小寇去年幫她賣了4萬多塊錢,今年一定脫貧,大家一起奔小康。
|